全球快报:《诗经》里的洛阳桃(洛阳古代名果)
2023-05-16 09:07:23 来源: 洛阳网
关注河南热线

立夏时节,樱桃熟了。“樱桃,处处有之,而洛中者最胜。”在古人看来,小小的樱桃不仅美味,还有着大大的寓意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立夏时节,樱桃熟了。“樱桃,处处有之,而洛中者最胜。”在古人看来,小小的樱桃不仅美味,还有着大大的寓意。洛阳自古盛产樱桃,更留下了许多与樱桃有关的典故。除樱桃外,洛阳的桃、梨、杏、石榴等也都曾留名史册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洛阳古代那些名果的故事。

《诗经》里的洛阳桃

一位朋友搬家后,在院子里种了桃树。她说,小时候家乡有一座桃园,桃子成熟时果香四溢,那美好的感觉她一直忘不掉。

桃树原产于中国,迄今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。也许是因为太过熟悉,人们多把它当成寻常水果,而常常忽略那些独属于它的文化记忆。

事实上,古代的洛阳桃十分有名。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人们就赋予了它宜室宜家的美好寓意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桃之夭夭,有蕡(音fén)其实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。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”

这是周代的洛阳民歌《周南·桃夭》,为祝福女子出嫁而作:美丽的女子像桃花一样光彩照人,她出嫁后定能早生贵子,就像桃树结出硕大的果实一样,使夫家更加兴旺繁荣。

据《神农本草经》等记载,桃树浑身是宝,桃花也可入药,适量服食可使人有“好颜色”。如《大清方》中称,“酒渍桃花饮之,除百病,益颜色”;唐代冯贽则在《云仙杂记》中称:“洛阳人家,寒食装万花舆,煮桃花粥。”也就是说,唐代洛阳人有在寒食节煮桃花粥的习俗。

今天,人们仍常以“面若桃花”形容女子之美。清代学者姚际恒在《诗经通论》中说,桃花色最艳,故用来比喻女子,而《周南·桃夭》无疑为“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”。

由于桃树与李树习性接近,古人常将二者种在一起,或将桃李并称,如以“夭桃秾李”比喻年少美貌。《诗经·大雅》中也有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的说法,即为成语投桃报李的出处。

汉代时,宋子侯在《董娇饶》一诗中描述了洛阳城东的桃李树:“洛阳城东路,桃李生路傍。花花自相对,叶叶自相当。春风东北起,花叶正低昂……”当时,洛阳的桃树品种已较为丰富,夏桃、秋桃、冬桃应有尽有。

《太平御览》中记载,汉明帝时“常山献巨桃核,其桃霜下花,至暑方熟”,他便下令将其种到了华林园中。华林园是皇家园林,到西晋时,这里已有桃树七百多株,其中“白桃三株,侯桃三株”。

王母仙桃出华林

洛阳华林园中桃树多,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王母桃。

王母桃即仙人桃。据杨衒之在《洛阳伽蓝记》中记载,仙人桃“其色赤,表里照彻,得霜乃熟。亦出昆仑山,一曰王母桃也”。唐代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俎续集》中也称:“王母桃,洛阳华林园内有之。十月始熟,形如括蒌。俗语曰:‘王母甘桃,食之解劳。’亦名西王母桃。”

当然,王母桃名气大,并不只是因为它味道甘美,而是古人认为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药,吃王母桃有延年益寿的功效。如《艺文类聚》中记载,西王母种桃,三千岁结一次果。汉武帝追求长生,她就献上了几只桃子。汉武帝吃完桃子后把桃核留下,说:“此桃美,欲种之。”西王母笑道:“此桃三千年一著子,非下土所植也。”《太平广记》中也有类似记载。

王母桃的故事流传很广。唐宪宗元和年间,洛阳人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时,在《十二月乐词·闰月》中也说,“王母移桃献天子,羲氏和氏迂龙辔”。

在古人看来,仙桃象征长寿,与凡果不同;桃木也有一个神奇的功效,就是驱邪。有说法认为,桃为五木之精,因此可以压邪气,制百鬼。最初,人们刻桃木人立在家中,后来改为悬挂桃符,而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。

再说李贺,他在河南府试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。然而,由于他的父亲名叫李晋肃,有人声称“晋”与“进”同音,他应避讳而不能考进士。年轻的李贺万般无奈,人生从此走向失意。

其实,在李贺生活的时代,洛阳城中桃李极盛。金谷园更是取代华林园,成了人们赏花和怀古的好去处。

金谷园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北,是西晋石崇打造的一处名园。唐代时,这里遍植桃李,不少人以“金谷桃花”等为题来凭吊历史。如侯冽在《金谷园花发怀古》一诗中说:“金谷千年后,春花发满园……殷勤问前事,桃李竟无言。”

城东桃李说诗案

唐宋时期,无论在洛阳城内还是城外,人们处处都能看到桃李树。如唐人顾况有诗云:“始上龙门望洛川,洛阳桃李艳阳天。”宋之问也在《寒食还陆浑别业》诗中说:“洛阳城里花如雪,陆浑山中今始发。旦别河桥杨柳风,夕卧伊川桃李月。”

当然,无论洛川还是伊川,若与城东桃李相比,名气上还是稍逊一筹。相传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有诗写城东桃李花,宋之问为将其中一句诗据为己有,不惜将刘希夷害死了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在《全唐诗》中,刘希夷的这首长诗题为《代悲白头翁》(又称《白头吟》),开头是这样写的:“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洛阳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”宋之问喜欢这首诗中的一句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逼刘希夷将其让给自己,遭拒后竟使人将刘希夷杀死灭口。

不过,这桩诗案流传虽广,正史却没有明确记载。也就是说,宋之问极可能是被冤枉的。

据《旧唐书》《唐才子传》等记载,刘希夷“美姿容,好谈笑,善弹琵琶,饮酒至数斗不醉”,是一个落魄不羁的才子。他不到30岁时“为奸人所杀”,但史书没说明奸人是谁。

后来,唐人刘肃在笔记小说《大唐新语》中声称,“或云宋之问害之”。从此,人们就把宋之问当成了杀害刘希夷的凶手。事实上,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要小不少,他不一定是刘希夷的舅舅,也很难找出杀人夺诗的理由。

清初编撰《全唐诗》,将此诗归在两个人的名下:一是刘希夷,题为《代悲白头翁》;一是宋之问,题为《有所思》。之所以要这样处理,诗后解释为:“或云:‘宋之问害希夷,而以白首翁之篇为己作。’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。”

不管怎样,这桩诗案更增加了洛阳城东桃李的知名度。到北宋时,李格非在《洛阳名园记》中记载,归仁园中“南有桃李弥望”,而归仁园的位置,就在洛阳城东的建春门附近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)

责任编辑:hN_1626